博物馆线上展览“破局走红”是机遇更是挑战

  作者:苗袁龙飞

  编者按

  持续的疫情,使“互联网+”打造的“云文化”加速进入了大众的生活。春节期间,随着各地博物馆相继被迫闭馆,线上展览成了博物馆展示的唯一途径。全国1300家博物馆的2000余项线上展览,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与展示手段,广受公众欢迎,形成了“线下闭馆,线上开花”的态势。

  今日本版刊发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线上展览进行观察,以期引发更多思考与探讨。

博物馆线上展览“破局走红”是机遇更是挑战

  广东省博物馆“风尚——18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 作者提供

  多渠道多平台的集中展示与检验

  线上展览早已不是新鲜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文化消费潮的到来,我国相关部门自2016年起便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等有关政策,鼓励发展虚拟博物馆,搭建面向应用的陈列展览专题数据库。建设热潮下,线上展览一时发展成博物馆数字化服务的“标配”,甚至成为衡量博物馆发展的“标尺”。

博物馆线上展览“破局走红”是机遇更是挑战

  吉林省博物院“闲居·雅事——书画茶香二三事” 作者提供

  此次疫情防控下,国家文物局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利用已有文博数字资源酌情推出网上展览,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并在政府网站“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紧急扩增一批在线展览内容,不间断推送。截至3月3日,该平台已收录300多家博物馆的420余个线上展览,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涉及历史、艺术、自然科学、革命纪念等类别,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

  更多博物馆纷纷将已有资源通过官方网络平台进行展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渠道,将展览场景、图文资料、媒体资源,通过展示终端进行互动,带领公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精髓。各省级文博单位也积极整合、开放、共享地方文化资源,如吉林、山东、陕西、北京等地方文物部门也建立了在线展览大数据平台供公众使用。

  原囿于真实性体验无法被复制,使线上展览虽早已布局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这种局面已被打破。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共上线展览2000余项,这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延伸,更是一次公共文化和文博资源数字化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与检验。

  探寻内容、形式与传播渠道的新突破

  目前,复制线下展览的全景展示,是博物馆线上展览的主要方式。借助VR虚拟现实、三维全景虚拟现实、三维网页引擎等数字技术的帮助,给观众提供自主选择、操作图像、移动看景、视角切换、细节体验的便利。如山西博物院临时展览“山鹰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湖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等。

  也有部分博物馆利用馆内资源,专门策划设计了仅供线上观赏的展览。比如吉林省博物院“闲居·雅事——书画茶香二三事”,精心遴选14件院藏文物,为观众提供一份古人闲居攻略;上海博物馆推出春节主题展“有鱼”“春信”“如意”,饱含朴素美好的祝愿;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国内29家博物馆和腾讯博物官,推出“瑞鼠吐宝——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集中展示生肖背后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看到,线上展览“走红”的背后,是公众对于个性化、新鲜化的文化诉求。因此,一些博物馆开始尝试跳出全景虚拟展示的窠臼,探寻新突破。

  从内容来看,部分博物馆对线下展览进行“升级改造”。这并非简单地“化妆美颜”,而是对相关内容的深入发掘与重新整合。如上海博物馆“遗我双鲤鱼——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彻底打破线下展览的原有内容框架,并摒弃了全景查看展品的常规方式。在“见字如面”板块,点击关键字,可跳转至每件展品,通过图片、释文与白话文,引导观众思考与理解;而“云中谁寄锦书来”板块,以文徵明为中心,解读其与亲属、师友的关系、交往,并对应到相应的展品,深化展览主题。

  从形式来看,除数字化展示外,图文搭配短视频、音频讲解,也是线上展示普遍采用的方式。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博物馆根据媒体社交和沉浸式娱乐的趋势,增设线上展览的互动交流与趣味游戏体验,最大程度满足观众需求,引起共鸣。如广东省博物馆推出“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五百年”在线展册,观众既能获得并分享线上观展报告,还能参与话题讨论,掌握线下参观攻略。再如上海博物馆“春天,一起来看花——中国古代花鸟画专题展”中,专门设置了游戏板块,满足观众娱乐并益智的需求。

  从传播渠道来看,博物馆更积极地通过线上展览与社会力量跨界合作,尤其是跟随专业讲解员观展的线上直播愈发火热。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抖音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等九大博物馆推出线上展览直播。淘宝直播则是与甘肃省博物馆、良渚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八家博物馆联手,推出“云春游”活动。3月1日,布达拉宫也参与“云春游”,进行了网络直播首秀。这种网上直播,一方面成了博物馆“解锁”数字化的又一新玩法,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博物馆自我宣传的渠道。

  热现象下的冷思考

  目前,线上展览为博物馆带来的最终成效还有待观察,但有关数据已经证明,博物馆线上展览正在“走红”。自1月28日以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浏览量快速增长,平均每天浏览量突破4万人次,平台总浏览量已超过60万人次。微博话题#云游博物馆#阅读量达2.1亿,讨论量达3.9万。淘宝直播“云春游”活动,直播当天更是有近1000万人涌入,相当于法国卢浮宫近一年的客流量。

  线上展览为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度,但并不是每家博物馆都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大馆一骑绝尘,小馆无人问津,二者差距甚为悬殊。此外,热度之下更凸显版权、技术、资金等问题,加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照猫画虎的行业通病,也让线上展览饱受质疑,难以达到“自来水式”传播效应,反映出其发展的局限性。

  如果说,此次疫情给那些打造线上展览处于“钝感”的博物馆敲响了警钟,那么热闹之后,更给了所有博物馆重视线上展览的机会。什么才是高性价比的线上展览,线上展览的展示内容与线下有何区别,线上、线下展览如何互相导流,线上观展体验如何更有吸引力等诸多问题,都将是博物馆发展不可忽视的课题。

  相关链接:

  1.疫情结束后,“云观展”能否取代线下展览

  2.线上展览 您满意吗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5日 12版)

[ 责编:曾震宇 ]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